【他山之石】“新双高”的内涵要义、建设逻辑及建设路径

作者: 时间:2025-04-28 点击数:

、“新双高”内涵要义运行特征

“新双高”建设是新时代新征程职业院校要素配置和韧性治理的反映和体现。其本质是精准对接产业需求,以党建引领发展,优化产教融合机制,构建数字新生态,在产业要素变革中系统推进新质育人要素的更新迭代,提升职业院校的关键办学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,培养更多适应行业企业转型升级需要,具有产业理解力、核心职业能力和数字技术应用能力的新时代高技能人才。

“新双高”引导职业院校伴随产业转型升级,深化质量变革、效益变革和动力变革,突出体现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精准性、协同性、集成性和调适性的统一。

1.精准性

一是资源配置精准性。引领地方政府和学校通过数据模型分析区域、行业产业人才需求缺口,动态调整专业群布局,科学设置专业,推动专业集群与产业集群匹配耦合,服务区域产城教融合发展。二是人才培养精准性。针对岗位需求,绘制能力图谱,及时融入新技术、新场景、新产品和新服务,设计定制化人才培养方案,形成“需求牵引—能力递进—动态反馈”的全链条培养闭环,推动人才培养从“需求化供给”向“精准化适配”跃迁。三是技术服务精准性。针对乡村振兴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等重点领域需求,精准打造技术服务平台,促进技术服务进入生产环节,融入产业链与创新链运行。

2.协同性

通过制度创新与资源整合,构建多主体联动、多要素融合的协同育人生态系统。一是推动学校发展与产业集聚协同。整合市域产教联合体、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等平台资源,在政策、资金、技术的支持下,推动“政校行企研园”多方协同联动,汇聚治理合力。二是促进育人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协同。集成开发企业真实生产项目、院校科研资源和行业技术标准,建设“教学、研发、生产、服务”四位一体生产性实训基地,推动课程内容与技术迭代同步、实训场景与生产场景同构、师资能力与产业变革同频。

3.集成性

通过要素汇聚、功能耦合与系统重构,形成“政行企校”多元协同的新型育人生态系统。一是育人要素集成。促进院校、企业等优质育人要素与生产要素对接,将服务产业链上生产领域相近的专业进行集成化建设,打造基于生产场景的优质教学资源,建设配套课程集群、教材集群、实训基地集群、教师团队,形成人才培养链条。二是功能集成。将育人能力提升与技术攻关有效集成,建设产业学院、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,围绕区域产业人才需求和技术创新,开展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成果转化服务,推动职业教育从单一育人功能向产学研用功能跃升。三是系统集成。以机制创新和数字赋能促进人才培养、技术创新、社会服务功能系统优化,实现校企合作办学、合作育人、合作就业、合作发展的全链条集成。

4.调适性

引导职业院校对接产业链、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需求,以专业群为牵引,建立快速适应行动机制,推动职业院校从“静态供给”向“动态适配”转型。一是基于产业集群发展的动态调适。利用AI大数据建立专业设置动态预警模型,增强专业设置的随动性,持续优化专业组群。二是基于学生发展的育人体系调适。面向数字化时代学生学习方式变化,产业数字化生产场景变化,创新教学模式,推动教学关键要素改革。三是基于校企协同的治理体系调适。系统完善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方式和管理机制,创新中国特色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,形成韧性治理模式转换,反应速度敏捷、内容科学有效、尺度合理有度的过程管理,保持与产业同行的演进活力。

、“新双高”建设逻辑

“新双高”建设的根本落脚点是促进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协调统一。发挥政府统筹作用,布局院校专业精准对接产业需求,以专业群建设为牵引,通过优化产教融合、校企合作新机制,创新资源聚合模式,增强组织韧性和制度韧性,聚焦产业领域的技术发展前沿、核心要素场景,系统推进教学关键要素改革,强化育人过程韧性。旨在将教学改革关键变量转化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,增强发展新动能。

(一)对接产业适配需求

有效发挥政府前瞻布局、调配资源、精准施策的统筹作用,在高质量发展治理体系中有机融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,引领地方政府和职业院校对接国家战略、区域重点产业领域需求,结合产业园区、行业领域的空间布局和聚合逻辑,依照产业规划、产业发展提升行动方案等文件,统筹布局专业集群设置,结合自身优势分析产业领域人才供需情况、技能培训需求、技术创新,选取产业链上环节相近、岗位能力关联性强、专业教学资源共享度高、技术创新协同性强的专业组成专业群进行建设,促进专业群对接企业需求,以人才供给、技术服务支撑产业集聚,促进市场有效运行发展。

(二)思政引领贯穿全局

以思政工作引领力建设为核心,深化产教融合创新校企联建党支部模式,构建“大思政”育人格局。学校党建应与产业园区、链主企业的党建品牌、活动机制和发展理念相适应,将专业群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,运用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来自行业企业和政治、经济、社会、民生的新时代伟大变革成功案例,在市域产教联合体、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、企业环境中,拓展实践育人和网络育人的空间和阵地,梳理思政育人资源图谱,系统设计企业展厅、博物馆、企业红色育人基地等资源,挖掘优质思想政治素材,融入工匠精神、劳模精神、核心素养,培养工程思维、创新意识,将思政引领主线贯穿在育人过程中。

(三)平台搭建聚合资源

利用产教融合资源优势,搭建学校与企业合作的平台,其中,需要充分考虑区域、园区、行业层面的产业发展“大平台”,结合政府层面的规划,将其与专业群建设的关键环节相结合,建设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平台,如产业学院、现场工程师学院、企业学院;建设技术研发创新中心、共性技术平台,开展技术服务与创新;以全新的机制促进市域产教联合体、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等产教融合平台中的资金、技术、人才、政策要素集聚,完善专业群的组织机制、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,健全多方参与的人才培养方案制订、教学运行、考核评价等制度体系,不断完善产教融合的治理系统。

(四)数字赋能重塑生态

从底座搭建、工具创新、应用实践三个层面,系统构建人工智能赋能的数字生态,推动专业群数字化改造和智能化升级。在设施层面,引导学校搭建数字化基础设施底座,覆盖教学、管理、服务的全域数字化平台。在工具层面,推进智慧校园标准化建设,运用数字技术重塑教学空间,建立学生学习和教师成长数据库;创新人工智能赋能教学工具,打造高技能人才培养智能体,创造数字空间、数字资源的生态化、个性化发展“多维融合无缝学习空间”,加大助教、助学、助研、助管、助育、助评、助训等典型场景建设。在应用层面,推动探索基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互动式教学模式,推动学生学业评价、教师教学评价的数字化转型,推动人工智能融入专业教学全过程;以数字技术为杠杆,撬动职业教育在基础设施、教学模式、产教协同、治理体系与能力培养的全方位变革。

(五)要素迭代提升内涵

汇聚产教融合优质资源和数字化底座及工作场景,促进教学关键要素系统迭代升级。一是创新要素集聚机制。联合产业园区、链主企业建设课程开发中心、虚拟产业教研室,整合学校、企业、科研机构的专家教师资源,对接企业岗位标准、工序流程和典型工作任务,绘制能力图谱,重构课程体系,重组教学内容。二是优化育人体系建构逻辑。将专业群组群逻辑、课程体系构建逻辑、项目式资源开发进行一体化设计,以新形态教材承载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,打造能够承担全新教学任务的高水平“工匠之师”团队。三是促进场景创新方式。将产业最新场景融入学校教室、虚拟课堂和企业车间,科学设计实训基地,模拟真实生产经营场景,建立数字化设计制造体验中心、实训工厂,及时将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新技术、新业态、新模式、新场景转化为教学实训项目,实现教学、实训的全数字化。

(六)服务贡献彰显效能

秉持服务区域发展,支撑产业发展,助力大国外交新发展理念,引导职业院校聚焦“国之大者”发展定位以及乡村振兴、绿色发展、中国企业“走出去”的需求,深化与链主企业、领军企业的密切合作,对接区域高质量发展规划、实施方案以及相关产业规划要求,夯实市域产教联合体、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,实现技能人才和技术服务的“靶向供给”,打造产教融合型企业、产教融合型城市,促进产城教人共生发展,随企出海输出标准、资源和方案,与时俱进彰显职业教育的韧性治理成效,构建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“命运共同体”。通过建设不仅要创造直接经济价值,更要完善技术技能积累、人力资本增值、产业生态优化等长效机制,彰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价值。

新双高建设路径

(一)统筹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协同的关系

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与现代产业体系发展同频共振,需要政府统筹与市场协同并行推进。一是充分发挥政府统筹作用,自上而下地将职业教育与产业规划同部署。针对省域、重点行业和核心地区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,依照产业要素集聚规律,科学规划区域产教融合格局,推动数据要素赋能市域联合体、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,全面部署各类院校的空间布局和专业布局,规划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和组群建设,明确“新双高”建设单位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功能定位。二是完善制度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,加强制度韧性治理。创新多元主体协同参与机制,通过政府专项经费投入,撬动行业企业和学校自筹的投入,激发内生驱动力,创新多元共生组织机制、投入机制、激励机制,通过多层次、多维度的政策协同,将学校发展、企业升级、就业促进相关措施一体化设计,以优质职业院校关键办学能力提升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、优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潜力充分释放,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服务好、支撑好区域和产业发展。

(二)谋划好专业内涵建设与产业发展的关系

推动学校专业建设“小逻辑”与产业发展“大逻辑”同频共振,需要整合“有志学校”与“有成企业”的相关资源开展深度合作。一是促进专业建设要素与产业发展需求精准对接。运用大数据分析智能体,动态分析重点产业链的技能岗位缺口、技术升级方向、企业能力需求和未来人才需求趋势,做好企业岗位需求清单与人才培养、技术服务供给清单的对接;结合区域、行业的产业规划,梳理重点任务布局、要素配置、技术方向和机制保障,由外到内地确定专业建设目标、人才培养定位、技术服务领域和资金资源投入。二是创新多主体校企合作平台,加强组织韧性治理。完善企业参与人才培养、技术服务的运行机制,创新产业学院、现场工程师学院、技术研发中心等平台建设模式,将链主企业、领军企业、专精特新企业等优质资源分层分类与育人要素融合,优化资源配置,促进学校与企业的协同共治。三是完善专业群治理体系,健全内外部治理关系。优化专业群组群逻辑和组织结构的内在统一,将优质关键要素通过权责分配、层次关系和沟通机制等,具化形成专业群制度体系、技术平台、育人模式、教学空间、数字化系统等,促进学校专业内涵式建设,更好地服务产业发展。

(三)处理好教学关键要素与育人体系的关系

深化育人环节供给侧改革,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、产教融合机制创新中系统优化专业群内各专业的知识和技能、课程和资源、实训基地和师资队伍等方面的配置,处理好要素迭代集成与系统韧性升级的关系,全面打造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新优势,为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赋能添智。一是系统重构专业群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。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,绘制知识能力图谱,优化要素结构,形成人才培养体系的主线框架,系统构建课程体系,配置课程模块和项目资源,打造更具韧性的育人体系。二是全面升级教学资源和育人空间。根据职业岗位需求,将产业新技术、新业态、新工艺、新场景序化融入育人环节,将生产项目任务转化为教学资源,设计实践项目和教学组织形式,系统配置专兼职师资团队和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。三是创新教学模式与评价方式。运用“人工智能+数据要素”,构建“育人智能体”,打造通用能力底座;将企业大师、场地、设备、标准融入教学,通过融合多模态数据,优化教育资源配置,建设核心能力培养场景,创新教学模式;以企业岗位能力需求为核心构建评价体系,提高人才培养适配性。

(四)把握好改革任务举措与资源配置的关系

“双高建设计划”是职业教育践行全面绩效管理的制度创新,也是保障项目实施和建设成效的重要手段。“新双高”建设单位需要系统谋划改革发展任务,统筹好来自国家、地方、行业企业和学校资金,以及各方优质资源,做好“为什么建设,怎么建设,建成什么”这篇大文章。一是统筹好建设任务与绩效目标的关系。注重专业群要素组织优化、育人方式创新以及治理体系现代化等关键点,全面规划好建设目标、资源配置、任务内容和资金投入的“四位一体”关系,将创新性思想转化为变革性实践。二是统筹好做优增量与盘活存量的关系。激发“活”存量带动“优”增量,引导学校在整合与改造现有有利条件和优质资源的基础上,一体化设计专业、课程、教师、教材、实习实训基地等教学关键要素的建设任务和目标,并配套相应的产教融合机制和数智化变革底座建设,使其能够承载和反映学校高质量特色发展的理念和成果,切实破解“资源跟着项目走,项目脱离实际需求”的顽疾。三是统筹好内涵发展与服务贡献的关系。将学校专业群建设放在地方、行业的产教融合生态系统中进行设计与实施,不仅在产业边界内规划部署内涵建设任务,更要眼睛向外,将人才培养、技术服务与国家战略、区域发展、产业发展需求相统一,彰显新时代职业教育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力。(节选自《中国职业技术教育》2025年第7期)

版权所有: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  地址:陕西省咸阳市文林路一号  电话:029-33732500 33732444 33732000  Copyright @2019, 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  陕ICP备06007066号-1